|
走出建筑垃圾“围城之困” -ag亚官网网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数量惊人的建筑垃圾成为这一进程的“伴生品”。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相关回收利用企业“无米下锅”等等。 建筑垃圾犹如城市建设的伴生“疮”,既侵占土地,也带来“围城”之患,还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据统计,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至40%。以每万平方米500至600吨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 尽管早在2005年,原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就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在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开展。但由于尚处起步阶段,其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这一朝阳产业前进的步伐。 有关数据显示,欧盟国家每年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已经达到97%以上。而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不足5%。 某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企业曾列出制约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因素:第一,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第二,政府扶持力度不明显;第三,价格优势不突出;第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的附加值太低;第五,国内建筑垃圾处理设备技术含量低,专业设备较少。 业内人士认为,建筑垃圾回收所面临的政策困境,正如同其他环保行业一样——“环境以及资源成本没有纳入到价格机制的考虑范围中,致使环保企业的运营成本负担过重,一方面异常依赖政府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在成本竞争上不敌天然产品”。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应该是我国今后发展的方向,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城市环卫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说。陈家珑表示,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法律的强制力量与市场相结合。“国内目前是市场做不到市场,强制做不到强制。” 同时他认为,我国要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产业化,政府应在垃圾来源、市场出口以及中间环节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此产业链才能打通,实现真正产业化。
文章分类:
行业新闻
|